【文章开始】
光明乳业600597值得买吗?起底这家老牌乳企的生存法则
你知道吗?中国每天要喝掉4万吨液态奶,但超市货架上每10盒牛奶里,只有1盒贴着“光明”的商标。这个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乳业巨头,现在到底怎么了?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600597光明乳业的真实家底。
一、光明乳业是谁?
先解决最基础的问题:光明乳业到底是干啥的?简单说就是做牛奶的,但人家玩得可比我们想的复杂多了:
- 鲜奶王者:在华东地区,光明鲜奶市占率超40%,早上送奶上门的白瓶鲜奶就是它的招牌
- 冷饮大佬:盐水棒冰、大白兔雪糕这些童年回忆杀,全是光明旗下产品
- 海外玩家: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,奶粉直接卖到澳洲超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伊利、蒙牛把持着全国市场,光明更像是个“地方诸侯”。这种局面是怎么形成的?咱们接着往下看。
二、为什么光明干不过蒙牛伊利?
(自问自答时间)
Q:同样卖牛奶,为啥光明市值还不到伊利的十分之一?
A:这事儿得从二十年前说起...
- 战略选择差异
- 蒙牛伊利:疯狂投广告+全国建厂(还记得“每天一斤奶”的洗脑广告吗?)
-
光明:死磕长三角+坚持巴氏鲜奶(需要冷链运输,根本走不出包邮区)
-
致命三聚氰胺事件
虽然光明当时检测合格,但消费者已经吓怕了,整个行业洗牌时,反应慢半拍 -
国企病拖后腿
内部流程复杂,有前员工吐槽“推个新品要盖18个章”,错过酸奶爆发期
不过最近三年,光明突然开始发力低温鲜奶,这招能翻身吗?
三、光明手里的三张王牌
别看现在处境尴尬,光明兜里其实揣着几个杀手锏:
① 鲜奶技术壁垒
- 75℃巴氏杀菌工艺(别的厂用130℃高温灭菌)
- 保质期短但营养保留好,喝过的人都说“有小时候的味道”
② 政府隐形背书
- 上海中小学指定用奶
- 疫情期间保供企业名单常客
③ 海外优质资产
新莱特乳业给a2、惠氏代工奶粉,每年稳定贡献3-4亿利润
(突然想到个问题:这些优势够不够支撑它打全国战?说真的我也拿不准...)
四、财务数据暴露的隐忧
翻完2023年报,发现几个扎心事实:
?? 好的一面:
- 低温奶毛利率38%,比常温奶高出一截
- 经营现金流连续5年为正
?? 糟心的一面:
- 销售费用占比高达25%(钱都花在维护冷链上了)
- 华东收入占78%,离开包邮区基本查无此人
最要命的是研发投入...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全年研发费用不到伊利的三分之一,新品推来推去还是“莫斯利安”那几个老面孔。
五、未来到底能不能买?
(敲黑板)如果非要给结论,我觉得得看三点:
适合买的人:
?? 就爱喝鲜奶的包邮区居民
?? 相信消费升级故事的长期投资者
?? 想配置防御性资产(毕竟再差也有上海市场兜底)
建议避开的人:
? 指望短期暴涨的投机客
? 对乳制品行业政策敏感度低的
最后说句实在的,现在17块左右的股价,或许暗示市场已经把它当区域性企业定价了。要是哪天突然宣布全国冷链突破...嘿嘿,那故事就得重写了。
【文章结束】